六月中旬的晴天开始发烫了,这是提前告诉人们:夏至快要到了。
潮涨潮落,江风醒心。回归,有力的把以前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拉在一起,这是成熟的标志。
每年的六七月,是鞋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凉鞋清仓的季节。高库存!手头有货,就是现金不多,这是鞋业终端普遍面临的大问题。清不良库存,引发促销大战,平时日均十几双告捷的单店,在清仓大促时会突破数百双,许多鞋商会把这样的事情当成“捷报”发到微信共享圈子里,这是“身在祸中不知祸”!源头没有做好,开始时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发力,以清仓甩卖作为回报。
如何让鞋子翻倍卖?原来“精彩”案例就在这里。正价时翻倍赚,特价时保本干,清仓时赔本算。年年这样走,鞋商的周转资金就是这样“三步”流动起来。大型特卖会,就象“过春节似的,人多,鞋多,店多,横幅和广告画铺天盖地,活动下来,进帐的钱是多,鞋子卖出去是硬道理,这个卖字,最终的命运应该是甩卖,不只一家在甩,是大家在狂甩!
鞋营销中的竞争主要是4P的PK,本文中的鞋品,是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营销组合中的产品,是从鞋业营销多年来形成的体系中的产品,它是具体的产品。
经过了多年的竞争洗礼,通过价格战、渠道战和促销战这“三大战役”,各大品牌运营商都想“推翻”对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许多品牌有着相同的地域文化,许多信息是共享,产品大同小异,东走西看,也难找到几家产品的特色之处。同质化的产品,价格也就透明化,这样的产品走到市场上,能有非凡的命运不?
中国鞋产品的主要针对目标还是停留在大众化的消费群体上。中国人多、地广,传统商业街有中国特色的繁华,大众化的鞋很适合临街店、鞋城销售,大众化的品牌主要是抢人气,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进店了就是成功了第一步。http://www.globrand.com/产品和价格的优势被透支后,渠道就成了争地位的阵地了,于是扩张开始了,大家迅速开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鞋业营销人的团队也空前随之壮大起来。
具体表现为――
抢空间:大店,多店,高店,出现了,这还不够,本地站稳脚了,再异地开店。
抢时间:店铺签约的合同期为3年,5年,8年,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挖,有人甚至将店铺买下来算了。
跨界热:一牌多店,一店多牌,一店多品,一商多牌,产品从鞋跨界到皮具、服装和饰品等。
人才热:培训师,市场督导,市场经理,区域经理,物流经理,片区经理,分公司会计,大区经理,分公司副总,店长等等,岗位多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运动品牌曾为这种成长过程的付出买单过,温州鞋品牌同样也先后为类似的扩张“剑拔弩张”。
在扩张的过程中,不乏几个优秀的鞋业品牌,他们能把同质化的产品卖出不同来,在管理上下功夫,成功的样榜市场出现了,身家过亿的“土豪”总代出现了,品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也出现了。这是行业的进步!店多了,销量自然多了,高库存也跟着来了。比如有些过亿的区域分公司,走进其几千平方米的仓库看看,高峰期的库存应该有15至20来万双的鞋堆着,同时,下面的直营店还有存货。仓库的不良库存怎么办?于是促销战开始了,第一年搞不完,第二年继续搞,第三年再搞,大家跟着搞,这样恶性循环着。
产品经过了价格、渠道和促销的的几番轮回后,成就了鞋业终端致胜的局面。我们发现,如今鞋业的一些成功,是同质化中的壮大,同时也难免同质化下的倒退或止步不前。同质化不可怕,怕的是用同质化对付同质化的这场“恶性竞争”。
品牌运营商应该回归思考了,你的产品定位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大众化人群,还是“潮姐潮哥”的酷辣新生代?是喝咖啡的白领们,还是商务稳重人士?等等。定位好了,实质性的为你的“对象”服务,并通过价格、渠道和促销展开你个性化的市场运作,总会有你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