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资讯 » 行业资讯 » 服装 » 正文

未来20年:叶永青毛继鸿论道艺术与时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44
核心提示:  本周三(6月25日)下午2点,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将迎来两位嘉宾,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两位大腕将联手带来这场演讲。


  本周三(6月25日)下午2点,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大型公益演讲将迎来两位嘉宾,时尚界和艺术界的两位大腕将联手带来这场演讲。一位是著名艺术家,罗中立的同学、被周春芽、方力钧、张晓刚等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称为“叶帅”的叶永青;另一位则是中国服装(8.31, 0.13, 1.59%)协会副会长、著名设计品牌“例外”创始人毛继鸿。

  继王健林、单霁翔、刘永好、柳传志、李书福、王中军、宗庆后、王跃文、刘益谦等9位行业领袖嘉宾参加成都商报“我看未来20年”公益演讲之后,叶永青、毛继鸿是第10位、11位演讲嘉宾。此次演讲在金博路9号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领票时间为今日15:00至18:00时,明日10:00至18:00时,有意亲临现场的读者,请到金沙剧场售票厅免费领票(有引导标示),票数有限,先到先得,领完为止。请大家领票时带上本人身份证,一人限领一张,并留下联系电话,如代领需出示领取人的身份证。成都商报热线86613333-1、成都商报新浪官方微博“@成都商报”将为读者提供领票咨询服务。

  叶永青

  让成长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今年56岁的叶永青人称“叶帅”,这是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等人给他加的冕。出生于云南的叶帅剃着容易在人群中辨认的光头。尽管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可以今天在北京,明天就飞到伦敦去办展览,然后又飞到家乡大理去喝茶。他是画家、策展人、社会活动家,还担任了COART亚洲青年艺术节的艺术顾问,甚至还和刘德华一起,被评为了2005年时尚先生的候选人。

  曾经:和张晓刚比画画

  1978年,叶永青考入四川美院,那一年他20岁。从云南来到重庆,和罗中立、张晓刚成为同学。毕业后,叶永青留校任教,一直到今天。上世纪80年代,叶永青和张晓刚住一个宿舍,两人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比赛画画。日后,有个日本人买走了他和张晓刚各自一幅画,每人得到200元钱。

  1985年,叶永青一个人跑到北京,看画展,同年创作《离开和留驻在草地上的两个人》《春天唤醒冬眠者》等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叶永青在北京法国大使馆举办自己的第一次个展,他的名字也由此为国际画坛所知。从第二年开始,他的个人画展就如期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登场,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输出国门的代表人物。直到1998年,叶永青被《亚洲艺术新闻》列为20年来20位最具活力的中国前卫艺术家之一。

  跨界:像鸟一样漂泊

  2000年以后,叶永青在他过去纷乱的涂鸦中选取形象,并将它单纯化,鸟便成为他经常画的题材。这些年来,他画了100多幅鸟,乐此不疲。

  这些年来,叶永青的生活也像鸟,满世界飞来飞去,今天可能在重庆,明天就可能在伦敦,之后又可能在北京,或者又回到大理。他的工作也不局限于画画和教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云南昆明创办的上河艺术会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艺术家自营空间和艺术圈。2012年,叶永青与同为云南老乡的舞蹈家杨丽萍合作,专为其大型舞剧创作油画《孔雀》,并在大理发起一项“乡村艺术帮困基金”。2013年4月,叶永青以鸟元素的涂鸦为设计灵感,与时装界大腕山本耀司合作,推出3款T恤和4款手袋。接下来,在日本和柏林都会去做专门的时装秀。

  著名策展人巫鸿认为,他在研究叶永青的创作和环境中,观察到一种“逃离”的因素,艺术家在每一个阶段从熟悉的体系中不断离开,这样的举动被公众解读为“突破”。“一个东西从开始比较有趣,到因为环境的改变而索然无味,这是我在创作中最常遇到的困难。”叶永青形容这是“不断拆这些墙,寻找陌生的东西,源自对边界的怀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在探索自我,艺术家的自我成长,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对话

  “我现在就是边走边看”

  成都商报:您一直在寻求一种突破,眼下有哪些新的想法?

  叶永青:今年我想做一些手写的东西和纸上的作品。我对新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今年去了腾冲,看了一些做纸的手工作坊,也了解了江南等地做手工纸的地方,我希望在手工纸上做一些艺术方面尝试。

  成都商报:这也是一种跨界?

  叶永青:我现在就是边走边看的状态,成都演讲结束后就去上海,然后回大理。其实写作和绘画伴随着我观看,好像是跨界的东西,核心是围绕创作展开,创作的方式是书写和绘画。

  成都商报:您现在在大理待得特别久?

  叶永青:云南是我的家乡,大理是我新的故乡,冬天基本我都在大理。每次回去有一种回乡的感觉,这里和北京、重庆、伦敦不一样。大理就是乡村,我在这里重新观察,这种拉锯,又重新寻找到一把尺子,互相打量,在创作、思考上提供参照。

  这次回到大理,是学生等我。我是川美教师,开了一堂课叫“乡村田野调查”, 每年都在大理上课。我自己不愿意再重复重复了30年的那种比较简单的在课堂上课的过程,希望给我和学生开一个新的方向,这就是乡村田野调查。在我这里我希望教学目的是不同专业,不管学建筑、设计等,从专业走出来,重新找一个视野,这就是乡村。

  成都商报:这次怎么会想到和毛继鸿先生一起演讲?

  叶永青:实际是毛继鸿先生提出的,我们经常在不同城市见面,很聊得来。毛先生的“例外”和“方所”所倡导的生活的艺术是我所欣赏倾慕的,这真的给社会开了一扇窗子。

  今天的整个社会和社会生活而言,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首先生活在一堆碎片中,到处杂乱无序。今天来看,设计师和做艺术的有一点相通,我们都是试图从碎片中整理有意义的东西,重新整合打捞有价值的。

  至于此次演讲主题,题目是毛先生在定,但我想说一些场所和精神的关系。我是最早在中国开始做艺术家空间的人,比如上河会馆和创库,我特别理解这种场所和场所所产生的精神和文化。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

  毛继鸿

  以艺术铺路 用思想制衣

  2013年,“例外”红了。“例外”创始人毛继鸿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卓越艺术家,回顾例外品牌的创立和发展历程,你会发现 “例外”走红绝非例外。

  毛继鸿籍贯湖南,孩童时代在服装厂长大,求学于北京服装学院,成为一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第一份广告人工作,让他接受了最初的商业启蒙,但他总是坚持用艺术去做商业,并用商业推动艺术。

  曾经:服装厂长大的孩子

  现在来看毛继鸿的人生轨迹,他进入服装业似乎不是例外。

  1969,毛继鸿出生于湖南,因为母亲是一位服装厂厂长,他从小就在布料、缝纫机和裁缝的世界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便与服装设计结缘。

  上世纪80年代末,毛继鸿考入北京服装学院,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文艺热潮中,毛继鸿在这里接触到了以徐冰、刘小东、喻红等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1990年,毛继鸿南下广州,在一家广告公司谋职,并作为副导演拍摄了TCL[微博]的第一部电视广告片。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最初的商业启蒙阶段,毛继鸿的记忆仍很清晰。

  “这个过程对自己刺激很大,那时候就在想特许经营。”离开广告公司后,毛继鸿前往香港几家公司上班,并进入当时热门的外贸服装行业。一年之后,由他和人生知己马可联合创立的“例外”服装品牌顺势而生,这是1996年。

  “例外”:走红并非例外

  1996年创立“例外”时,毛继鸿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当时中国的原创设计品牌太少,定位低,他于是瞄准了高端女性服装市场。“我们的顾客,和我们一样,都是从过去完全断缘的文化上面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不管是钱钟书的梦还是李玉堂的梦,还是沈从文的梦,都有这样一个过去的梦想。”在毛继鸿看来,“例外”给了这些客户一个特别好的诠释,去抒发自己对文化艺术的情感。

  创办17年来,“例外”一直在小众圈内“默默无闻”,直到2013年一夜爆红。纷至沓来的媒体,开始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寻找“例外”办公地,几天时间数百个采访请求如潮水般涌来,一度让毛继鸿吓得“躲”了起来。

  “例外”几乎从不做广告,也没有形象代言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例外”不做营销,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文化营销。

  2011年,毛继鸿创立的“方所”开在了太古汇这个广州最高端的商场,这个占地1800平米的空间是书店、美学生活用品、服装、展览空间与咖啡的复合体。在毛继鸿看来,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也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带给更多的人机会。

  事实上,“方所”已经被誉为广州文化新地标。

  2012年,毛继鸿联手香港艺术家创立又一个全新品牌“YMOYNOT”。毛继鸿说,他希望通过YMOYNOT这个品牌,建立以东方美学为核心的亚洲设计师平台,推动年轻一代创意设计力量。

  对话

  “做把情感转化为才能的人”

  问:“例外”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品牌,未来是否会针对大众去设计?

  答:“例外”在一直不断的坚持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现在让我特别欣慰的是———现在十多二十岁的小孩,成为了我们的粉丝,一些爸爸妈妈会过来找我说:“哦,我的女儿是你的粉丝。”这点让我觉得很开心,已经得到了年轻人的反馈。

  问:现在有很多追求规模、追求快速资金回笼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对于这些品牌的经营模式怎么看?

  答: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模式,我只想我自己的经营模式是让我觉得很舒服的。

  问:如何看待当前的创业环境?

  答:我不希望所有生意人都唯利是图。不喜欢企业家动辄问,你有多大的企业,永远只讲大,讲规模,讲什么时候上市,而不讲质量和创新。当今社会其实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企业家成功与否,例如企业的“知名度和规模”。

  问:你在发展过程中感觉到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答:我感觉最大危机还是在价值观上的危机。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员工,都存在着互相不信任的大环境。我们的价值导向太以钱为标准来衡量一份工作,缺乏价值观和信仰上的统一。

  问:你对个人的未来生活有怎样的规划?

  答:作为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未来会更偏重于把自己定位为“把情感转化为才能的人”,会组织更多愿意做文化创意事业的人,在这个平台中发挥价值。我觉得我更多是一个背后的人,而不是台前的人。

 

如果您认为此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将相关资质证明和您的权利要求发送至 info@chinainout.com , 中国进出口网工作人员会尽快回复处理!本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本站资讯,请注明出处。

 
[ 全球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全球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B2-20030028-28
HomeSite | Payment | About Us | Contact | Agreement | Copyright | Sitemap | Spread | Guestbook |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