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纳入碳交易试点的中国企业们,正在探寻面对这一新事物的解决之道。
随着履约截止日期的临近,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试点内近1700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做出了自己不同的反应。
最为配合的首先是在各地拥有纳入企业的大型国企。大型国企的参与是中国碳市场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国市场顶层设计的研究重点之一。从总体表现来看,国企普遍履约意愿和参与积极性高,对试点各项工作开展也更为配合。
同样配合的还有一些已有欧洲或美国市场经验的大型外企。这些外企更易理解碳市场概念,对政府主导的试点工作也较为支持。而一些观念先进的民营企业也能够积极应对碳市场,希望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或利用先进减排技术从中获利。
然而,对于大部分被纳入的中小企业来说,碳市场仍然是企业运行面对的新挑战,许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配合度偏低。
如何更好地培育企业参与碳市场的意识、促进顺利履约,将成为这个年中各履约试点面临的重要问题。
“跨试点”国企积极性高
在各试点的纳入企业中,大型国企往往成为参与首笔交易、市场表现积极的“榜样”。
“中国国企的特点就是管理比较健全,但排放量也比较大。我与一些国企接触后,发现他们的确有比较长远的眼光,能看到低碳发展的趋势所在。”世行PMR基金经理王雪漫说。
拥有“国家队”的身份和排放量较大的压力,在碳市场中,国有企业普遍配合度高。对于这些在各试点拥有多个纳入企业的“跨试点”国企来说,积极参与碳市场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要求,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近日,中石化对外发布新闻,表示中石化集团公司已印发《中国石化(行情,问诊)碳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将公司碳资产管理规范化,确定了归口管理部门并安排了不同部门协同配合。
根据中石化公布信息,中石化集团公司内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将成为中石化碳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碳盘查及编制碳盘查报告、组织碳核查、碳减排指标的分解、CDM以及CCER项目指导和监督、组织国内碳排放交易、中国石化“国家登记簿”管理、公司碳资产统计等相关内容。
同时,该办法也将公司内其他部门调动起来,配合碳资产的管理:发展计划部负责一类温室气体工程减排项目的审批。集团/股份财务部负责公司碳资产相关会计核算。科技部负责CDM及CCER项目方法学,碳减排技术等科技开发工作。事业部(管理部、专业公司)负责本板块碳盘查,编制碳盘查报告,二、三类温室气体工程减排项目的审批,CDM及CCER项目开发,本板块碳减排指标的分解、落实。
此外,该办法规定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负责本单位碳资产管理。并安排了相应监督、检查、考核制度。
华能集团则是另一个表现突出的大型国企。目前,华能在各试点共有10家电厂被纳入到碳市场中,集团高层也对碳资产管理非常重视。早在2013年初,华能集团内部就已经制定了集团内碳资产管理相应办法,并参与了上海、天津、湖北等市场开市的首笔交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华能集团的碳资产统一由集团旗下公司华能碳资产进行管理。作为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华能碳资产能够从技术和交易两个方面为集团内控排企业提供排放报告、配额交易、CCER搭配等各项服务,并制定了清晰的交易步骤和策略,以更好的协助企业履约。同时,通过集团内部的培训,纳入电厂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碳资产常规管理能力。目前,华能已经实现从集团到电厂,都能够找到专门的碳资产管理机构。
地方企业表现不一
“碳交易的试点推出,对一直追求绿色钢铁的宝钢股份(行情,问诊)是一个新的驱动力。”日前,宝钢公司在其公司主页挂出消息,宣布售出首笔2013年配额,表示这是“节能减排换来的真金白银”。
据宝钢公布的信息,上海市给予宝钢股份的碳排放额度是根据宝钢股份2009年到2011年的碳排放平均值得出的,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宝钢股份产能并未全部开足,碳排放量也未达顶峰,因而额度显得十分紧张。此后,宝钢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2013年宝钢股份共投运各类节能项目41项,年新增节能量10.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
宝钢集团是上海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宝钢集团在上海试点内的多家纳入企业采用各自管理的方式,而本次出售配额的宝钢股份当下也正在酝酿企业内部的相关碳资产管理办法。
与宝钢类似,地处湖北的武钢集团同样在湖北碳市场上举足轻重。早在2005年就参与到CDM项目中的武钢有着多年的碳市场经验,如今,经过充分协调和推动,武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碳资产管理架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武钢内部组织起了一个多部门协调的碳资产管理队伍,并成立了由节能减排战线领导带队的专门领导小组。其中,安全环保部和生产部能源处主要负责内部减排和配额管理,而一个单独成立的资产基金公司则负责配额及减排量的经营和交易,CCER及相关的项目开发将由规划发展部负责。此外,武钢还入股了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占股20%。
不过,除了这些积极参与、全面管理的大企业外,目前仍有很多中小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较弱,参与积极性不足。
“碳这块只有我一个做事的,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一位北京控排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该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公司并非生产型企业,碳交易对他们来说相关度不大,只是因为被强制纳入,所以就按照要求配合核查等,但对交易等后续工作不关注。
而这并非个例。总经理办公室、行政部、能源部、环保部、生产部、财务部、保卫处……纵观试点企业中碳交易归口负责人,可以发现多数企业只安排了一个人员负责所有相关事宜、参加各类相关会议,而该人员自身背景则五花八门。
对于这些负责人而言,碳市场是加诸其常规工作之外的额外负担,在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时也需承担相关责任,“我们都不会去交易,买赚了又没有奖金,买亏了反而说不清楚。”一位广东试点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同时,由于碳资产管理涉及到企业减排、资产管理等重要事项,通常需要通过企业高层才能顺利推动,而目前企业负责碳资产相关事宜的工作人员往往级别较低,推动困难。
建议更多考虑减排层面
“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间对碳市场的参与能力和程度差别很大,同时试点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IET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rk Forrister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
作为一个旨在帮助企业参与到碳市场中的组织,IETA(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Association,国际排放交易协会)此前已经进行过多次与中国各试点企业的交流,而在交流中,Dirk Forrister发现中国试点企业普遍面临管理上的各类困惑,而这些正是欧盟市场刚起步时,那些欧洲企业遇到的困难。
“欧洲企业的管理团队也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因此需要给这些企业时间,” Dirk Forrister 说,“但聪明的中国企业最终会发现,只有积极参与到碳市场中,才可以赢过他们的竞争者。”
而在一些欧洲企业看来,想要在碳市场中游刃有余,终极要义还是想办法减少排放。
“我理解中国有些企业对碳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中国航空公司也曾给我写信咨询过相关问题。”芬兰航空公司可持续发展副主席Kati Ih?maki说。
此前,因为欧盟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管理,但在Kati Ih?maki看来,碳排放限制对竞争力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反而是推动企业想办法减排的重要动力。
“就航空公司而言,减排其实是和经济效应直接相关的,减少油耗本身就是降低成本”,这位芬兰航空的首任“气候官”说,因此,她鼓励中国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和管理,从减排层面出发,在碳市场中获益。
芬兰纸业巨头UPM(芬欧汇川)也是欧盟碳市场的参与者,他们一共有20家工厂和5家合资电厂被纳入了EU ETS,目前UPM整个集团和每个工厂都有人在负责碳交易管理。
“而通过提高能效和投资可再生能源,UPM实现了每吨纸生产碳排放降低25%的目标,” UPM公共关系部Stefan Sundman说,“因此虽然碳市场会使得我们相比其他没有类似机制的企业竞争力有所削弱,但目前我们的配额已经略有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