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新的环保概念和技术服务模式正在环境产业中萌生、长大。这就是本月21日在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正式亮相的“环境医院”。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目前,数十家与环保专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环境服务类企业正在运作组建“环境医院”。
在这家“环境医院”里,政府和排污企业是“患者”,专家与平台共同会诊,向“患者”推荐适合的环境专科医院与医生。由专业的环保企业组成的“医生”团队将服务于“环境专科医院”,并提供从咨询、会诊、系统解决方案到实施、设备供应、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示范推广的全套环境综合服务。
简单的“病情”可由专科大夫解决,“病情”复杂的环境问题则由环境医院组织专家、研究机构、产业主体等进行会诊,做出综合判断,制定系统的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水、固废、大气污染问题日趋复杂,单纯着眼于末端治理、以无害化为目的的技术很难奏效,要在新形势下有所发展,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环境“专科”医院
傅涛告诉记者,早在4年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就着手设计“环境医院”。“如同治病的关键在于用什么药,药物如何作用。污染问题的治理,关键则在于用什么技术,如何应用。”傅涛说。
而眼下环保产业技术服务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的转变;由技术服务提供方的直销向专业营销机构进入方向转变。这也为“环境医院”的出现创造了机遇。
傅涛说,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完成第一个层次的集成就停止了,没有实现与产业的衔接,缺乏技术集成和用户分析,更做不到提供解决方案。因此,我国急需实现技术集成和营销体系的融合,建立一批面向企业、面向实际环境服务的解决方案中心。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正在运作的有污泥处理处置、垃圾焚烧、农村环境整治三个专科医院。
“污泥处理处置”专科医院依托污泥产业促进联盟,将参与到污泥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污泥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等。该专科医院“主治”领域是污泥源头生物减量、自持焚烧、微生物提取蛋白及生物腐植酸肥料制备等,提供不同技术路线的污泥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入驻该专科医院的“医生”共有13家:无锡国联、E20环境平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景津集团、上海市政院、北京嘉博文、裕川环境、北华固废、上海城投、浙江环兴机械、机科、艾尔旺、天通新环境、菲达宏宇。
“垃圾焚烧”专科医院依托垃圾焚烧产业促进联盟,将参与到垃圾焚烧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该专科医院的“主治”领域是整合循环流化床、炉排炉等核心技术,对垃圾运输、焚烧、烟气处理、灰渣处理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的技术集成,提供不同技术路线的垃圾焚烧“处方”。目前,入驻该专科医院的“医生”有杭州锦江集团、E20环境平台、北京城建院、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等。
眼下,中国广大农村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缺口巨大。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提升到新的高度。“农村环境整治”专科医院将组建一个能够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有能力为不同地区、不同污染问题提供系统高效解决方案和服务的组织。目前,入驻该专科医院的“医生”有国中水务、E20环境平台、立?N公司、金科水务等。
此外,“大气治理”专科医院、“土壤修复”专科医院也在筹建中。
“过去的十年,我们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比现在要差很多,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产业成熟度,想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对记者说,从技术到解决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各种甘苦,可能这些产业界的技术专家深有体会,明明非常前沿的、具有非常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有时候就是落不了地。
技术出身的文剑平对记者说,如今,产业相关领域拥有非常多的管理人才、投融资人才,也有非常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和非常多的金融工具,合作的规则也愈加清晰。通过合作是一个最好的途径。这种合作是基于高度专业分工的合作,作为技术专家不仅要了解技术的作用,更要了解技术的局限性。
傅涛认为,技术集成要面对技术方向、环境对象、产业环节和经济性四个纬度,只有面向了市场、用户需求和环境效果才是真正的集成。
急需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领域开展了攻坚战。但业界传出的消息称,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缺乏融合,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介绍,国家提倡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是土地利用,但是从事污泥土地处理的团队和专家多是搞污泥堆肥的人,他们并未考虑如何延伸产业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行业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地建立一套制度,导致总是不断地面临新问题。”王凯军说。
“从宏观角度讲,工业废水处理缺乏集中处理技术,我国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废水通常会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不同的污染物有叠加效果,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技术需要强化。”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说。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汪诚文认为,随着工业园区模式的迅速普及,园区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汪诚文介绍,不同类型园区的污水有着不同的处理难点,一些园区产业结构复杂,污染物种类多、水质水量变化大,使园区污水具备了复合性特征,同时园区污水还有区域性结构特征,使园区水污染控制面临巨大挑战。
工业园区原本是要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但在实际运作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容易处理的污染物质工厂自行处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质大部分都是难以处理的,最终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非常大,无法实现污染物的削减。
本报记者从上述环境专科医院了解到,针对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削减和污染防治“通病”,“医生”们已经有了合适的“处方”。
对于中小城镇的环境治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开出的“处方”是“固废污水一体化”。
戴晓虎介绍,从单个污水厂来说,德国污水厂的日污水处理量同样仅相当于我国的五分之一,但德国有一万个污水处理厂,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很小的污水处理厂。
“在国外,类似的区域性的小型村镇更注重循环经济。”戴晓虎介绍,环境企业能把环境污染、资源回收问题,包括二次排放的问题一体化解决。他说,目前中小城镇环境治理或许仅是很小的商机,但在下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中小城镇将会为环保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中小城镇相对于经济体量比较大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污水处理规模往往比较小,工业污染物相对比较可控。
环境技术需产业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1日发布的《中国环境产业发展展望》报告称,目前,中国的环境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机遇,环境需求不断被释放,治理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采购范围不断外移,面向效果的环境服务将会成为政府的渴求。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环境产业将进入到一个跨时代的大发展阶段,无论是在环境服务界面、服务深度,还是技术含量、装备水平等方面都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珍在此间对记者表示:“伴随环境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仅仅靠研究机构力量来支撑环境技术进步的时代正在终结,环境技术进步的主力军正向企业主体过渡。”
“环境技术一旦进入产业的领域和资本市场相结合,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正司级巡视员张悦也对记者说,从环境技术产业化角度讲,更要建立机制推动产业化的进程,有好的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
傅涛认为,“环境医院”得以运营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日益明晰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政策。国务院已明确要求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目前各个部门都在研究落实相应办法。
傅涛说,今后,河、湖流域环境修复服务、土地和地下水的环境修复服务、工业园区的环境综合服务、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服务,将是重点突破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领域,也是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而未来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巨额投入,也将是环境服务业的一场“盛宴”。大气污染防治国家将投资1.7万亿元,水污染防治将投入2万亿元,土壤防治的投资规模更是有望达到十几万亿元。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预测,未来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将会全面启动,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到2025年将达2000亿元。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展望》报告预测,5年后,中国环境产业可能有240家上市公司。
由20家环境企业组建的E20环境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重资产环境集团将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单个企业资产总规模或将达到500亿元到1000亿元之间。而区域环境综合服务集团、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装备和材料生产制造商将分别向综合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其中,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总体将呈现出“六三一”的市场格局,即龙头企业占据60%的市场份额、第二梯队企业占据30%的市场份额、第三梯队企业占据10%的市场份额,各细分领域总产值将在3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