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资讯 » 行业资讯 » 教育 » 正文

不论贫富,请给每个孩子家和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文史哲  浏览次数:568
核心提示:无论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恐怕也无法抵御个人不幸的发生。当不幸事件涉及孩子,他们可能更显无辜和无助。

     有一次,我在法兰克福街头被一位女大学生志愿者拦住。当时,天又黑又冷,但她仍极力解说手中一份儿童救助机构的材料,并问我能否给他们一点捐助。这份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忍不住想看看,德国社会中的儿童救助究竟什么样。几番安排后,终于成行。

  所访儿童村,位于德国南部一个较偏僻的小乡村,它与德国其他地区十多家儿童村同属某国际性儿童救助组织。如受访“村长”默克女士所言,儿童村区别于德国其他救助站的最大特点,便是以“家庭”和“村庄”为基本组织结构,以给那些无法在原生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本该拥有的家和爱。

  什么是儿童村中的“家”?目前,儿童村共有65个孩子,他们都因家庭变故、贫困或其他伤害而与父母分开。但在这里,每六七个孩子又与一位“住村妈妈”组成了新家庭,家庭成员有时还包括新妈妈的孩子与丈夫。每家有单独的住宅,他们像普通家庭一样常年共同生活。妈妈为孩子们煮早餐、谈天嬉戏、讲睡前故事。最长的“住村妈妈”在这儿生活了40年,带大了17个孩子。许多孩子“离家”求学或工作后,还会常回来看望亲人。

  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什么爱?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关爱让孩子们重新梳理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获得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与能力。不少孩子在刚入住时都有一些心理创伤,外在表现也不如普通孩子“正常”。村内妈妈和咨询专家等会倾听、观察每个孩子,了解症结所在并为他们各自制订“成长计划”,以后还会经常一起讨论孩子的表现是否有进步。

  儿童村内还设有音乐室、美术室等,也是希望以“艺术疗法”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恐惧和不安,并慢慢发现令自己平静和愉悦的兴趣乃至天赋,滋生出对自己、对世界的热爱。

  穿行在与周围村庄融为一体的儿童村,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绿树花草环绕,同行者感叹,德国经济发达,因而连遭遇不幸的孩子看起来都更幸福一些。不过,默克村长对此却不大赞同。一方面,他们给孩子们最大的帮助,并非也不会是物质上的,儿童村各家的预算和工作人员的待遇都不高;另一方面,德国财政的拨款实际仅够维持儿童村最基本的运营,除此之外能让孩子们过得更好一些的设施建设与花销,都是因为儿童村努力争取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捐助与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家庭式”儿童村的设立,最早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当时较困难的经济重建时期能以这样的方式照料受到战争侵害的儿童,令人感慨。目前,德国此类儿童村已在世界42个国家有126个合作项目。另外,在上世纪70年代,因不满老式的儿童收容制度,德国社会也曾发起声势不小的改造运动,民众纷纷自行筹资,组建了不同特点的儿童救助组织,针对不同困境中的孩子提供更为恰当和人性化的帮助。

  在儿童村,出于对孩子们的保护,不能直接采访交流,但在离去时,一位左眼失明的小女孩骑着小自行车,好奇地追过来问这问那,一脸笑容纯真无邪。不远处,一位妈妈正带着她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草地上修建篱笆。这朴素温馨的画面让人感慨:小家庭也许会是脆弱的,但只要我们有意愿、有行动,不论是贫是富,社会仍能为小天使们创造出不被摧毁的家和爱。


 

如果您认为此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将相关资质证明和您的权利要求发送至 info@chinainout.com , 中国进出口网工作人员会尽快回复处理!本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本站资讯,请注明出处。

 
[ 全球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全球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B2-20030028-28
HomeSite | Payment | About Us | Contact | Agreement | Copyright | Sitemap | Spread | Guestbook | RS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