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是创业十年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内生型电商京东,另一家是入华十年后不断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外资电商亚马逊。尽管在策略、规模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都在物流领域投资颇多。都说仓库是电商企业的运营核心,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先后走访了京东和亚马逊中国位于北京的库房。在表面上的大同小异之下,二者的内核却截然不同。
京东仓库
仓库规模:150万㎡VS85万㎡
京东胜
仓库规模是评价一家电商运营成熟与否最“简单粗暴”的一个标准,虽然业界并不提倡单纯的“惟规模论”,但数字的确是最有说服力的考核标准。在仓库规模方面,中美两大电商巨头都表现出非常强的占有欲,希望夯实电商版图地基。根据京东最近更新的招股书数据显示,京东拥有86个仓储中心,总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其中仅北京就有15个仓库,这样的规模在全国自营型B2C电商中独一无二。除了各地仓库外,京东还拥有1620个物流中心和214个自提点,配送人员均为京东员工。
与京东相比,亚马逊中国的仓库规模偏小,在全国拥有13个仓库,总面积约为85万平方米。不过根据艾瑞网发布的2014Q1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目前京东市场份额占到23.3%,亚马逊中国仅为2.1%,在占有率相差10倍的前提下,二者仓库面积相差却不到一倍。亚马逊将仓库称为“运营中心”,除行使仓储、库存管理职能外,还包括厂商收货、客户退货、返厂、商品质量安全等工作。
尽管仓库规模有所差异,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在仓库上的投入巨大,且近年来增长迅猛。亚马逊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亚马逊的13个运营中心中,大多数都是近两三年建立起来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此外,亚马逊还计划在更多城市开设运营中心,进一步完善覆盖网络。而京东的仓储中心发展速度更为明显,在京东更新的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的招股书中,其仓储中心数量比3个月前(即截至2013年12月31日)增加4个,物流中心数量增加167个,覆盖城市数量增加35个。
亚马逊仓库
科技化程度:全球统一VS联合研发
亚马逊胜
在对自身的定位中,京东认为自己是一家基于互联网渠道的零售公司,而亚马逊则将自己看做是一家以高新技术驱动的科技公司。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中美两家电商企业对待科技化创新的态度有所差异。有业内人士认为,京东更倾向于“实战型”技术创新,希望技术创新可以迅速作用于运营;而亚马逊则更注重“系统化”技术创新,希望通过系统解决一切问题。
走在亚马逊4万平方米的北京运营中心内,“员工密度偏低”是记者的直观感受。“在亚马逊中国运营中心内,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与全球统一的,我们不打人海战术,很多内容会依靠大数据去做。”据亚马逊相关负责人介绍,亚马逊中国的运营中心采取“随机上架”策略,也是汲取了总部经验,也就是在商品上架时,系统通过大数据将消费者经常合买的商品放在相近的位置,减少拣货员工的工作量,以提高效率。
与亚马逊相比,京东最为骄傲的则是其参与研发的分拣线。在位于通州区马驹桥的3C仓库内,京东参与研发的“大福分拣线”高速转动,自动将装有包裹的蓝色小篮子分到十多条对应的通道中。拣货员不需要来回走动,只需要将滑到本通道内的包裹分到对应相应地址的黄色大筐中即可。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福分拣线每天可处理12万个包裹,正确率达到99.999%等级。除大福外,京东还参与研发了“雅一分拣线”,并在建“矩阵分拣线”,效率甚至高于“大福”。不过,这些分拣线目前尚未大规模铺开,如记者参观的北京3C仓,在“6·18”期间仍有大量传统手工分拣需求。
工作状态:积极性强VS管理严谨
平局
尽管库房的物理位置相距并不远,但京东与亚马逊的仓库内部环境及工作状态却表现得颇为不同。在京东仓储内,四处可见的是一种激情的“战役式”氛围,红色成为仓库内的主色调;而亚马逊以蓝色系为主,则处处显示出外资企业特有的严谨态度和商业信条。比如在较大件商品的储存区域,箱子上会有“二人合抬”的提示语,墙上还会张贴两人合抱抬起箱子的正确方式。
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也让员工的工作状态有所差异。如果你在京东仓库参观,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员工跑过身边,负责包装的员工手速飞快。而在亚马逊运营中心,拣货员工则要“淡定”不少,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北京商报记者从双方负责人处了解到,京东仓储中心内负责包装等工作的员工在薪酬计算时属“按件计费”,而亚马逊则为按小时计费,不同的员工激励标准不仅是不同企业文化的体现,也加剧了企业文化的差异化。
一些细节也能看出二者的风格差异:亚马逊会在货柜侧面放置“掉落筐”,每天由专人整理筐中物品,这是为了防止拣货人员不小心碰掉货柜内商品后自行归位不准;京东则会在仓库出入口放置壁挂式屏幕,滚动播放京东优秀员工创造的各种运营纪录。在办公环境方面,京东重视实用性,将员工宿舍建在仓库旁边,而亚马逊则更为重视运营中心外的办公环境和绿化率,并提供了14条班车线路。